弘扬传统文化 文明错峰祭扫

上元节(农历正月十五)
寓意   团圆
上元,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。上元节(即元宵节)是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,也是除旧迎新,预祝丰年的高潮。先民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春祭,乃春气新来、阳盛之时的集中体现。上元节这一天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是通宵张灯,此外还有猜灯谜、走百病、放爆竹、吃元宵、祭蚕神、迎紫姑等节日活动,以及击太平鼓、秧歌、高跷、舞龙、滚狮等风俗,传承至今仍盛行不衰。

清明节(公历四月四日至五日)
寓意   思亲
清明节,亦称《植树节》、《踏青节》。汉族传统节日。时间在农历三月间(公历4月5日前后),此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清明节前两日(也有前一日)原为寒食节,有禁用烟火,只吃先期做好的熟食(冷食),带着冷食到郊外拜扫先人坟墓之俗。清明前后,民间有邀集至亲祭祀祖先的习俗,谓之《做清明》或《吃清明》。清明正交暮春三月,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,到野外作春日之游,形成了遍及全国南北的踏青之俗,故又称《踏青节》。

端午节(农历五月初五)
寓意    传承
农历五月初五,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同。端午节又称《端午》、《端五》、《重午》、《端阳》、《五月节》、《诗人节》、《龙船节》、《粽包节》等,是汉族传统节日,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。在民间,过端午节有许多习俗,如赛龙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、挂香袋、戴香包、挂菖蒲、斗百草、采药、龙舟竞渡等。

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
寓意    缅怀
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,亦称《孟兰盆节》、《鬼节》,俗称《七月半》。旧时汉族传统节日,流行于全国各地。农历七月俗称《鬼月》,民间相传从七月初一起阴间就大开鬼门关,放出禁锢在那里的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祭飨。后人们要在这个时候把祖先迎接回家,供奉、祭拜一番,让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,同时也表达自已对祖先的思念之情。一般在祭祖时,用新上市的瓜果为祭,就是古礼说的《中元荐新》,向祖先报告收成之意。

祈圆节(农历十月初公历十一月中旬)
寓意     祈福
农历十月初十的祈圆节,其实是传统民间祭奠节日。农历十月初一的《十月节》(或称《十月朔》、《十月朝》、《寒衣节》)与十月十五《下元节》传统与新时代精神的融合。双十象征着祈求十全十美、圆融完满,伴随着寒冬而来的,是我们对亲人的怀念,对亲人入土为安的惦念和对来年幸福安康、家庭幸福美满、家人团圆的祈愿。

冬至节(公历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)
寓意     追忆
 冬至,亦称《至日》、《长至》、《短至》,别称《亚岁》、《冬节》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,冬至为大节,民间称《小年》。冬至是中国传统的落葬、祭扫的吉日。所谓《葬》者,《藏》也。古人认为,冬天是适合入葬的时节。中国人历来重视冬至节俗,旧俗人们在冬至前要磨米粉、蒸糕、做粉团子,供祭祖之用,也用以馈赠亲友。冬至前夕,俗称《冬至夜》,祭祀祖先,合家吃冬至夜饭,吃花糕粉圆,《刖羊豕》,饮新酿白酒,曰《分冬酒》。